湖上与张先同赋,时闻弹筝
凤凰山下雨初晴,水风清,晚霞明。一朵芙蕖,开过尚盈盈。何处飞来双白鹭,如有意,慕娉婷。(芙蕖 一作:芙蓉)
忽闻江上弄哀筝,苦含情,遣谁听!烟敛云收,依约是湘灵。欲待曲终寻问取,人不见,数峰青。
湖上与张先同赋,时闻弹筝
在湖上和张先一起赋诗填词,那时听到弹筝的声音。
凤凰山下雨初晴,水风清,晚霞明。一朵芙蕖,开过尚盈盈。何处飞来双白鹭,如有意,慕娉婷。(芙蕖 一作:芙蓉)
凤凰山下,雨后初晴,云淡风清,晚霞明丽。一朵荷花,虽然开过了,但是仍然清澈美丽。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白鹭,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。
忽闻江上弄哀筝,苦含情,遣谁听!烟敛云收,依约是湘灵。欲待曲终寻问取,人不见,数峰青。
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曲调,曲中含着悲苦,又有谁忍心去听。烟霭为之敛容,云彩为之收色,这曲子,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倾诉自己的哀伤,一曲终了,她已经飘然远逝,只见青翠的山峰,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。
湖上与张先同赋,时闻弹筝
凤凰(huáng)山¹下雨初晴,水风清,晚霞明。一朵芙蕖(qú)²,开过尚盈盈。何处飞来双白鹭,如有意,慕娉(pīng)婷³。(芙蕖 一作:芙蓉)
¹凤凰山:在杭州西湖南面。²芙蕖:荷花。³娉婷:姿态美好,此指美女。
忽闻江上¹弄哀筝²,苦含情,遣(qiǎn)谁听!烟敛(liǎn)云收,依约是湘灵³。欲待曲终寻问取,人不见,数峰青。
¹江上:宋袁文《瓮牖闲评》引作“筵上”。²筝:弦乐器,木制长形。筝在汉、晋以前设十二弦,后增至十三弦、十五弦、十六弦及二十一弦。³湘灵:湘水女神,相传原为舜妃。《楚辞·九歌》有《湘夫人》。
湖上与张先同赋,时闻弹筝
凤凰山时雨初晴,水风清,晚霞明。一朵芙蕖,开过尚盈盈。何处飞来双白鹭,如有意,慕娉婷。(芙蕖 一作:芙蓉)
忽闻江上弄哀筝,苦含情,遣谁听!烟敛云收,依约是湘灵。欲待曲终寻问取,人不见,数峰青。
此词是苏轼于熙宁五年(1072年)至熙宁七年(1074年)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。
作者巧妙地以“闻弹筝”为线索,精心勾勒出了弹筝者的绝美和音乐的深远韵味。他巧妙地将弹筝者置于雨后初霁、晚霞绚烂的湖光山色之中,使得人物与景色交相辉映,音乐与山水和谐共鸣。在描绘人物时,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,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。
开篇三句,先以山色湖光为背景,为人物出场铺垫了宁静而美丽的环境。紧接着,“一朵芙蕖”两句,既描绘了水面上盛开的荷花,又巧妙地以出水芙蓉来比喻弹筝的美人,实现了艺术上的双关效果。从结构上看,这两句巧妙地由写景过渡到对弹筝人的描写,过渡自然,毫无痕迹。据《墨庄漫录》记载,弹筝人年约三十,风姿绰约,气质娴雅。作者用“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”来形容她,不仅贴切,而且充满了诗意。随后,作者又通过白鹭似乎也被这美丽所吸引,来进一步烘托弹筝人的魅力。这里的白鹭,实际上也暗指了两位被深深吸引的听众。
时片则着重描绘音乐。作者从乐曲的总体旋律和情感出发,以“哀筝”和“苦含情”来形容乐曲的哀伤动人。他通过描绘听者难以忍受的哀伤情感,以及大自然为之动容的情景,进一步渲染了乐曲的哀伤感。最终,他将这哀伤的乐曲比作湘水女神的瑟声,将乐曲的哀伤推向了极致。同时,“依约是湘灵”这一句,也隐喻了弹筝人如湘灵般的美好。
在词的结尾部分,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,而是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法,通过描绘弹筝人已经飘然远逝,只留时青山绿水间回荡的哀怨乐曲,来进一步突出人物的美丽和音乐的动人。这种手法不仅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,也使得词的结构更加紧凑。“人不见,数峰青”两句,巧妙地借用了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,既与开头的景色相呼应,又与中间的用典相衔接,使得整首词在结构上浑然一体,意境深远。
参考资料
1、唐圭璋 等·唐宋词鉴赏辞典(唐·五代·北宋)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8 2、陆林 编注·白话解说——宋词·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