怨别自惊千里外,论交却忆十年时。
云开汶水孤帆远,路绕梁山匹马迟。
此地从来可乘兴,留君不住益凄其。
黄鸟翩翩杨柳垂,春风送客使人悲。
杨柳低垂间,黄莺来回往复,春风中送别有人令人无限伤感。
怨别自惊千里外,论交却忆十年时。
你即将前往千里之外,我心中不禁涌起离情别恨,我们的交情已经历经十载时光的沉淀。
云开汶水孤帆远,路绕梁山匹马迟。
汶水云开,孤帆远去,梁山的道路曲折,匹马行进缓慢。
此地从来可乘兴,留君不住益凄其。
原本此地可乘兴游赏,然而我难以挽留你,使我更加感受到离愁的凄凉。
参考资料
1、高光复.高适岑参诗译释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4年11月第1版:76
黄鸟¹翩(piān)翩杨柳垂,春风送客使人悲。
¹黄鸟:黄莺。
怨别自惊千里外,论交¹却忆十年时。
¹论交:论说交谊。
云开汶(wèn)水¹孤帆远,路绕梁山²匹马迟³。
¹汶水: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,源出山东莱芜县北,古汶水流经东平县南,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。²梁山:在今山东梁山县南,周约十公里。³迟:缓慢。
此地从来可乘兴¹,留君不住益²凄(qī)其³。
¹乘兴:乘着兴致。²益:越发,更加。³凄其:寒冷的样子。这里指情绪凄伤。
参考资料
1、高光复.高适岑参诗译释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4年11月第1版:76
春别自惊千里外,论交却忆十年时。
云开汶水孤帆远,路绕梁山匹马迟。
此地从来可乘兴,留君不住益凄其。
高适旅居东平,与卸任的卫县(今河南淇县)少府李寀分别,遂作这首送别诗。高适于唐玄宗天宝四载(745)秋和天宝六载(747)春在东平,则此诗作于天宝六载春。
此首七言律诗,首联“黄鸟翩翩杨柳垂,春风送客使人愁”,诗人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“翩翩黄鸟”、低垂的杨柳、和煦的春风,勾勒一幅明丽的春景图。友人离别,凄楚可知,与知交分离在即,不能共同来享受这良辰美景,内心不能不倍感“悲”愁。而诗人却以明媚的春景来衬托这种内心的“悲愁”,更反衬出内心“愁”春之深。情寓景,景异情,情景相对,富有艺术魅力。
三四句“春别自惊千里外,论交却忆十年时。”写友人此别离,将远去“千里”,日后难得相见,由“惊”而“春”。这是“愁”的原因之一;以友情来说,与李寀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,而是有“十年”交往的深厚感情。此次分手,各奔东西,相距千里,不可能不“悲”伤。这是原因之二。高适在《邯郸少年行》里有:“君不见即今交态薄,黄金用尽还疏索”的;而他和李寀的交情,经过“十年”的考验,更显得纯洁无瑕,肝胆相照。在此临别之际,更觉珍贵,更值得回“忆”,同时也愈增添了离别的“悲”伤,将过去现在融于一联,突显出深厚交情和春别愁怀。前四句中诗人运用反衬,以回顾曲折之妙笔,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深婉动人。
前四句侧重于临别前的复杂心理描写,三联则转入分别后的形象刻画:“云开汶水孤帆远,路绕梁山匹马迟。”云开日出,春光格外艳丽,但友人“远”去的一叶“孤帆”却飘然而逝,只剩下诗人匹马单骑,“绕梁山”而回返。一个“远”字,一个“迟”字,这两个字表象述意,十分精妙。所谓远者:表现了诗人目驰神往,极力眺望友人“孤帆”远去的神态,也曲折传达出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复杂心理活动:正因为山长水远,见面无由而产生的巨大怅惘和迷茫,从而在主观上产生一种遥远之感。而一个“迟”字,正是这种主观感受的形象写照。
尾联“此地从来可乘兴,留君不住益凄其”,再回应前文,直抒内心的凄然之情。第一句,先宕开一笔,春光明媚,正可乘其兴致,畅叙情谊。而友人去意已定,“留君不住”,自是倍感“凄其”。用典而不着痕迹,借其一端发挥出深长的诗意,正是高诗“篇终接混茫”(杜甫《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三十七长史参三十韵》)的本色。
此诗起句以景衬情,然后以“千里”、“十年”补足“悲”伤之由。继而写分别后的极度惆怅,最后再正面点出“凄其”之情。格调舒缓,语言流畅自然,使一腔“悲”“春”之情如潺潺细流,曲折蜿蜒而出,凄楚缠绵,在以豪放著名的高适诗中确为别具一格之作。
参考资料
1、高光复.高适岑参诗译释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4年11月第1版:76 2、李丹·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·武汉:崇文书局,2020 3、周啸狡 光生主编.《唐诗鉴赏辞典补编》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90年版:第192-19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