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亮一天天地映照着大地,光影婆娑,万古以来,是谁将这天空的明镜细细打磨?每万到了今天,这圆月总是分毫不缺,广寒宫里想必是快乐无比,但碧空遥远,我难以向嫦娥询问。我孤独地对着月光闲坐,低声吟唱高雅的乐曲。月儿呵,月儿啊你如此团圆美满,我却该如何呢?
参考资料
1、隋树森.全元散曲(下)[M].北京.中华书局.1964.1302 2、邓元煊.元曲:彩图版[M].成都.四川辞书出版社.2020.56-57 3、李修生.元曲大辞典(修订版)[M].南京.凤凰出版社.2003.223 4、蒋星煜 等.元曲鉴赏辞典[M].上海.上海辞书出版社.1990.997-998
¹蟾影:月影。相传月中有蟾蜍,故以“蟾”为“月”的代称。²婆娑:形容月中桂树影子舞动的样子。这里用作名词,指一切在月光下动摇的景物。³此镜:指月。⁴到今宵:元刊本无此三字。⁵广寒宫:月中宫殿名。传说唐明皇游月中,见一大宫殿,榜曰“广寒清虚之府”。见《龙城录·明皇梦游广寒宫》。⁶姮娥:即嫦娥,相传是月宫的仙女。⁷白雪:“阳春白雪”的略称,古代楚国比较高雅的乐曲。
参考资料
1、隋树森.全元散曲(下)[M].北京.中华书局.1964.1302 2、邓元煊.元曲:彩图版[M].成都.四川辞书出版社.2020.56-57 3、李修生.元曲大辞典(修订版)[M].南京.凤凰出版社.2003.223 4、蒋星煜 等.元曲鉴赏辞典[M].上海.上海辞书出版社.1990.997-998
居庸关系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,宋方壶为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,乃是从数千里外漂泊来此的。逢中秋佳节,登居庸雄关,面对晴空皓月,作为一个羁旅行役之人的他,不免感慨而心潮起伏,浮想联翩,从而激起了创作的动机,于是产生了这一曲小令。
这首小令首句“一天蟾影映婆娑”,起得美丽,描出了一个天无纤尘,月光皎洁,下照人寰动摇之景物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,引人入胜。“万古谁将此镜磨”逞才发挥,就月联想,由眼前思及“万古”,把时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,诱人寻思。以新磨之镜比明月,古已有之,但询问谁磨,意却尖新。“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”,轻轻一笔,带回眼前,紧扣题目“中秋对月”。中秋之夜,明月常为风云所掩,“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”,只不过宋方壶的主观看法罢了。“不缺些儿个”,似褒非褒,似贬非贬,笔墨狡狯,给后文留下了余地。
“广寒宫好快活”作者由景入情,表达了对月宫仙境的无限向往和羡慕。“碧天遥难问姮娥”,无限遗憾,宛转出之,妙趣横生。所欲问的是什么内容,没有具体说明。不是不能说明,乃是有意不说明,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,并迅疾地抒写自己的情怀。“我独对清光坐”,突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自我形象,与在广寒宫过快活生活的仙女们形成鲜明的对照。“闲将白雪歌”,一个“闲”字,道出了内心的寂寞。歌唱《白雪》,是“闲”得无聊的表现,兼有感慨曲高和寡,知音难遇之意。“独对清光坐,闲将白雪歌”,对仗整齐而天成,毫无做作的痕迹。“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”,怨气冲天,响亮传神,绾摄全篇,集中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,孤独寂寞的不满情绪。从末句中可见,前面写中秋的朗月,羡广寒的快活,原是为了反衬这末句的,而独坐、闲歌,原是为这末句做铺垫的。
关于小令,元人有不用衬字的主张(见周德清《中原音韵》),宋方壶用了“到今宵”“碧”“我”“月儿你团圆”等十来个衬字,显得清通流畅,使全曲生色。体现出散曲“文而不文,俗而不俗”,“急切透辟,极情尽致”等特色,恰切地表达了作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情感。
参考资料
1、李修生.元曲大辞典(修订版)[M].南京.凤凰出版社.2003.223 2、蒋星煜 等.元曲鉴赏辞典[M].上海.上海辞书出版社.1990.997-998